娄底古代名人录

2024-11-28

一、娄底名人概述

娄底,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娄底古代名人众多,他们的成就和贡献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名人不仅在娄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娄底的古代名人中,曾国藩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位。曾国藩出生于清朝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是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 “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外交上,他主张 “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在文化方面,曾国藩善于讲 “道德” 说 “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四弟,也是娄底古代的一位名人。他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 “曾九” 或 “曾九帅”。曾国荃因善于挖壕围城有 “曾铁桶” 之称。他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起义,筹备湘军,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曾国荃在军事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他因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赏 “伟勇巴图鲁” 名号,加一品顶戴。后来领湘军攻破天京城,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因平定天国之功,加授为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

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曾国荃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在山西时,面对 “丁戊奇荒”,他输出家资,竭力救灾,纾解民困;在湖北时帮办军务,协助镇压捻军。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他出生于新化,1896 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 年入新化实学堂。

1903 年,陈天华留学日本,参与组织 “拒俄义勇队” 和 “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 “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1905 年,他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

陈天华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宣传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他的著作和思想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他是曾国藩次子,1877 年(光绪三年)袭侯爵。1878 年(光绪四年)出任驻英、法大臣。

在出使期间,曾纪泽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1880 年(光绪六年)兼驻俄大使,与俄谈判收回伊犁事宜,于 1881 年(光绪七年)2 月 24 日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被认为是晚清一次较为成功的外交行动。

曾纪泽学贯中西,工诗文,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他的著作《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后人辑为《曾惠敏公全集》。

这些娄底古代名人,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不仅是娄底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娄底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二、曾国藩

1. 生平事迹

曾国藩生于娄底双峰,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8 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六年,曾国藩赴京会试不中,返程途中买回《二十三史》,勤奋苦读。道光十八年,虚岁 28 岁的他殿试考中同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咸丰三年,曾国藩因势在湖南一带建立地方团练 —— 湘勇。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将湘勇分为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1854 年 2 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站在道德制高点动员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对太平军的斗争。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被称为 “曾剃头”“曾屠户”。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同治九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2. 成绩成就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 “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谥号 “文正”。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几乎以一己之力支撑起清朝晚期政权,是著名的 “中兴名臣”。他还是著名的理学大家,学术方面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融合,自成一派。文学方面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他更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代表,洋务运动的领头人,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3. 与娄底的关联

曾国藩出生于清朝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在娄底这片土地上,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成长地黄金堂等多个古建筑群留存至今。这些古朴恢弘的古建筑群中的楹联,如 “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 等,体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

曾国藩受家风影响,修身处世皆以 “勤” 著称。其读书勤奋,为政之勤也让人赞叹。他还崇尚俭朴,衣食极为俭朴,任两江总督时面对满桌子山珍海味,只低头吃自己身边一点东西,甚至说出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的话。他把孝悌放在重要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在曾国藩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信最多,可见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

在娄底的历史文化中,曾国藩的家规家风影响深远。他的 “八本家训”“治家八诀”“富厚堂日程六条” 等家规家训,形成了勤俭孝友、读书明理、向上向善、爱家报国的家风,跨越百年风雨,历久弥新。

三、蔡和森

1. 生平事迹

蔡和森,1895 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1913 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毛泽东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共同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1919 年 12 月,蔡和森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 “猛看猛译” 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快速而广泛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各种宣传俄国革命的资料,成为我国旅法勤工俭学生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

1920 年 7 月,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首次提出 “组织共产党” 的主张,同年 8 月向毛泽东提出 “现在就要准备” 建立政党,计划在 1920 年冬联络在法国的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世界社等进步社团成员,共同讨论建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国一致的党。若能在注重 “无产阶级专政” 和国际主义两点上达成共识,拟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1 年 1 月,在蔡和森的带动下,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者达 360 余人。7 月,蔡和森与工学世界社成员开会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9 月,中国驻法公使馆对留法勤工俭学生停发生活费、华法教育会建立的中法里昂大学拒绝勤工俭学生入学。蔡和森率领 104 名先发队员开展 “强占里大” 的斗争,结果全部被捕。法国当局以 “扰乱治安” 罪名,将蔡和森等 104 名留法勤工俭学生驱逐回国。当年 11 月,蔡和森等抵达上海。

1921 年 12 月,回国不久的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宣传工作。1922 年 5 月,蔡和森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为团中央主编机关报《先驱》。6 月,蔡和森为党中央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并发表在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第 9 期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提出 “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的口号。

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在其间展现出卓越的领导群众斗争的才能,并在斗争中成长为杰出的群众领袖。在 1927 年 5 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1928 年,在党的六大上,蔡和森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阐明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开辟割据局面的可能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 年初,蔡和森回国参与中共领导工作,3 月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2. 成绩成就

蔡和森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他是提出 “中国共产党” 名称和 “组织共产党” 主张的第一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总结德国社会党和各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研究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首次提出 “组织共产党” 的主张,并计划建立一个与俄国一致的党。蔡和森所提出 “中国共产党” 的名称,在时间上也明显早于 1920 年 11 月上海共产党所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蔡和森是提出比较系统、全面的建党思想第一人。他主张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党必须制定正确的纲领、策略和组织原则,指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必须施行阶级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创造共产主义社会为目的。

蔡和森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形成的奠基者之一。他将马列主义的党建学说与中国当时的具体现实相结合,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学习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过程,将施行阶级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革命手段,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目标。他最早给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定性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敌人、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蔡和森是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初期,蔡和森向毛泽东寄信谈及中国共产党应去全国各工厂、农场、职业机关和议会机关等处去组织发展党员,指明群众是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员的来源,明确要求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3. 与娄底的关联

蔡和森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在娄底这片土地上,蔡和森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蔡和森故居光甲堂位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这里见证了蔡和森和妹妹蔡畅的童稚时光。1985 年邓小平题写的 “蔡和森故居 “金字红木匾悬挂于故居大门。2013 年 5 月,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成功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娄底市双峰县城有蔡和森大道,以蔡和森的名字命名,体现了娄底人民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蔡和森纪念馆位于双峰县城的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1987 年建馆,1995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馆至今 30 余年,见证了许多市民游客来此参观学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蔡和森纪念馆武警娄底市支队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正式挂牌,旨在广大官兵中学习蔡和森同志革命精神,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蔡和森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如勇于接受新思想、敢于挑战、吃苦霸蛮、坚贞不屈等,成为娄底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娄底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曾国荃

1. 生平事迹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今湖南双峰)人,祖籍湖南衡阳。生于道光四年(1824 年)八月二十日,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因家族中排行第九,被称为 “曾老九”。

五岁进入家塾读书,九岁时聪颖过人,深受其父曾麟书喜爱。道光十八年,长兄曾国藩会试考取第三十八名,曾国荃在父亲护送下,跟随曾国藩前往京师求学。道光二十七年,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湘乡县学,次年考取廪膳生员。

咸丰二年,曾国荃录取为贡生。此时太平军进入湖南,兵锋直逼长沙,朝廷下诏令曾国藩帮办团练。十二月,曾国荃为曾国藩献上治兵三十二策,后被选用三十一策。次年,曾国荃跟随曾国藩于长沙创办团练,号为 “湘勇”。

咸丰六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被围南昌,处境危险。曾国荃在长沙帮助吉安知府黄冕商讨军务,为解救曾国藩,他欲自立一军。黄冕奏请湖南巡抚骆秉章,招募三千士卒,连同副将周凤山部共六千人,号为 “吉字营”,由曾国荃统领前往江西支援。十一月,曾国荃率部攻克安福,并于大汾河、千金坡大破太平军,后进攻吉安,接连攻克周边县城。

咸丰七年二月,曾麟书去世,曾国荃回乡奔丧。六月,太平军围攻吉安,周凤山部溃败,“吉字营” 退守安福。主力将领王珍、刘腾鸿战死,清军士气低落。后江西巡抚耆龄奏请重新启用曾国荃统帅吉安地区清军。十一月,曾国荃率部于三曲滩击败石达开,太平军对吉安形成包围之势。次年春季,曾国荃率部接连攻克吉水和万安,并于八月率领水师大破太平军于白鹭洲,攻破坚固营垒,攻取吉安,擒获将领李雅凤,因功擢升为知府,率部撤回长沙。

咸丰九年,曾国荃统率朱品隆等将领五千余人支援景德镇。当时各路清军与太平军相持数月,曾国荃率部抵达后,联合各路清军于浮梁之南击败太平军援军,三战三捷,追击歼灭近半太平军,攻克浮梁,肃清江西境内太平军势力,后因功晋升为道员。

十月,曾国荃将吉字营留守巴河,返回湖南再次招募上万人士卒。当时陈玉成占据安庆,联合捻军侵扰安徽北部,曾国藩率部前往黄州,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议分路攻打安徽。次年闰三月,曾国荃率部进军集贤关,谋划攻打安庆。陈玉成率部前来支援,被曾国荃击退。

同治元年,曾国荃率部连续攻克巢县、和州、芜湖、大胜关等地,进逼天京,驻屯雨花台,后率部苦战四十余日,大破太平军李秀成和李世贤数十万大军。

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率部攻克天京,纵火焚毁天王府,擒获洪仁达和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军政官员。

2. 成绩成就

曾国荃因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赏 “伟勇巴图鲁” 名号,加一品顶戴。后因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加封太子少保,爵封一等威毅伯。有《曾忠襄公奏议》等著作存世,主修《山西通志》,审定《曾子家语》等。

《清史稿》评价曾国荃主政两江期间,总揽大局,不苛求细微之事,使得官员与百姓相安无事。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成晓军认为,曾国荃早年寒窗苦读,中期随兄征战,晚年老成持重,感慨国势微弱,恨外敌入侵,能够实心做事,内政外交颇有成效,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3. 与娄底的关联

曾国荃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在娄底这片土地上,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成就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历史记忆。曾国荃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展现了娄底人的勇敢和智慧。他的一生与娄底紧密相连,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五、罗盛教

1. 生平事迹

罗盛教,1931 年 4 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四教乡下庙村桐子冲(今圳上镇桐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 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 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就读。1947 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1949 年,罗盛教的家乡湘西重镇沅陵解放了。年仅 18 岁的他,抱着保家卫国的赤热之心,邀集几位同学欣然步行来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并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为了不掉队,他每次下课后都借同学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工工整整抄写。在建校劳动中,他第一个跳进冰冷河水,带动全班同学将倒在河中的树抬上岸搭桥。1950 年 2 月 1 日,罗盛教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 3 月毕业,分配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学习期满后,派在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旋随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区的剿匪战斗,被分配到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及毗邻的古丈县,参加四十七军司令部直属侦察队剿匪。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于 1951 年 4 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 47 军 141 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一次,部队在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提醒别掉进泥坑。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更加努力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1951 年 7 月,连队驻地附近的安大娘家茅屋被敌机炸燃,罗盛教不顾一切冲进茅屋,救出安大娘和她的孙子,自己被火烧成重伤。

1952 年 1 月 2 日,新年伊始,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罗盛教一大早便来到附近的冰河边,准备练习投弹。这时,河面上突然传来几位朝鲜少年急促的哭喊声。原来,4 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时,一个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 2 米多深的冰窟。罗盛教听不懂朝鲜语,但看到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立即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出事地点,一边脱下棉衣,全身脱得只剩下一身单衣,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冒着零下 20 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沉着冷静,很快便摸索到了落水的崔莹,并成功将他托出了水面。可是,由于冰窟窿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两人马上又跌落到水中。他两次把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窿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紫,面色苍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顽强地再一次潜到水底,再一次找到孩子,用尽最后的气力,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了水面。

2. 成绩成就

1952 年,罗盛教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特等功,并被授予 “一级爱民模范” 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罗盛教的英雄壮举,集中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被彭德怀元帅称为 “我们全军的国际主义觉悟的标志。” 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成为中朝两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3. 与娄底的关联

罗盛教是新化人。在娄底这片土地上,罗盛教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宝贵的财富。新化罗盛教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新化县上梅镇资江大桥西端,占地面积 2400 平方米,1985 年 4 月 22 日烈士诞辰 54 周年开馆。馆内共有展厅 3 间,面积 370 平方米。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罗盛教烈士由一个普通农家孩子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全过程,集中展示了烈士生前学习、劳动和参军用过的实物以及其它相关的实物共 114 件。同时,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罗盛教父亲罗迭开以及反映中朝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照片 78 幅,图片 51 幅,塑像 4 座,模型 1 座。

罗盛教的精神激励着娄底人民,他的故事在娄底这片土地上广为传颂。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娄底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弘扬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六、曾纪泽

1. 生平事迹

曾纪泽出生于 1839 年 11 月初二,湖南湘乡县的荷塘二十四都白玉堂旧宅(今属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系宗圣曾子七十一世孙,晚清重臣曾国藩次子。他自幼跟随在曾国藩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5 岁左右便在家馆读书,师从冯树堂、李如箟等塾师研习经史诗文。10 岁时作《舜征有苗篇》,颇受父亲赏识。

咸丰二年,曾国藩回乡丁忧,曾纪泽也随母亲于次年正月返乡,途中曾险些失足溺亡。归家后在父亲教导下继续研习史籍经书。咸丰三年起,曾国藩奉调征讨太平军,曾纪泽或书信往来或赴营署陪侍,时常向父亲讨教为学经世法门,打下了深厚国学功底。

早年的曾纪泽因受父亲教导影响,对八股制艺兴趣不大,直至近 20 岁才开始备考科举。咸丰八年,他以荫生身份参加乡试落榜后,便不再热衷科举,转而涉猎数理化、天文学和西方科学等知识。

同治二年起,曾纪泽随父迁居安庆、南京等地,接触军机政要和西学洋务,受容闳、马格里、李善兰等人影响,对西语西文、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产生兴趣。同治九年 “天津教案” 后,他认识到西学现实意义,开始自学英语。同年,在亲友幕僚劝说下,曾国藩支持曾纪泽出仕为官。曾纪泽赴京考荫后受封户部陕西司员外郎,但未赴任即告假回家侍奉病重的父亲。曾国藩病逝后,曾纪泽回乡治丧,袭一等毅勇侯勋爵。丁忧期满后,又因母亲病故再度守孝三年。

光绪三年,曾纪泽赴京觐见,受封为四、五品京堂候补,暂居京郊台基厂寓邸一年多。光绪四年七月,他奉旨就任派驻英、法钦差大臣,十月加授太常寺少卿后远赴欧洲履职,接替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派驻西方国家的第二任公使。光绪五年,又擢大理寺少卿。

2. 成绩成就

曾纪泽在外交方面多有建树。上任伊始,他积极联络邦交、整顿内务、宣传中国。针对法国利用传教士进行殖民的阴谋,他主动拜会法国众议院议长刚必达;与英国有影响力的公众团队建立联系,抵制英国鸦片贸易及其殖民政策。在办理鸦片税厘并征条款、保护在外华工、对俄伊犁交涉问题上起到正面影响。

他接受清廷总署衙门指派,与英国交涉处置福州乌石山教案,力主摒弃以往治罪、赔款 “两端并举” 的方式,提出依照国际惯例解决教案纠纷,开创近代中国零赔款化解涉外民教矛盾的先河。

同年春天,巴西寻求与清政府立约通商、建立外交关系,曾纪泽考稽分析后积极建言在不失主权前提下订立友好和约,避免兵戎相见,打消巴西招募奴役华工的企图。

曾纪泽成功促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的签署,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为近代中国争回了部分主权。西方报纸评论他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

他还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晚年参与署理总理衙门、兵部、户部、刑部、吏部等多方事务,在发展近代海军、兴修铁路交通、培养外交人才和促进外交转型方面亦颇具作为。

曾纪泽学贯中西,著有《佩文韵求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臆说》等,后人辑有《曾惠敏公遗集》《曾纪泽日记》传布于世。晚清大学者俞樾誉其 “学贯中西”,与郭嵩焘并称 “郭曾”。他在内政上积极主张发展 “强兵” 先于 “富国” 的洋务运动,在外交上宣导践行主权至上、实力外交、均势外交和西学理念,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3. 与娄底的关联

曾纪泽是娄底双峰人。在娄底这片土地上,他的出生地荷叶镇天坪村保留着他成长的印记。受曾氏家族耕读文化和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八字家训的影响,当地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家风移动课堂、制定村规民约、打造耕读体验园等形式,把悠久的家风、民风文化覆盖到社会方方面面。

双峰县还举办过纪念爱国外交家曾纪泽诞辰 180 周年学术讲座。在荷叶镇,以良好家风家教涵养社会文明风尚,助推基层治理。如天坪村以曾纪泽出生地为依托,整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倡树文明新风尚;荷塘村、富托村等地户户门前贴家训,涵养文明乡风。同时,荷叶镇引导各村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推广 “积分制” 管理,共同践行好家风,着力打造 “家风第一镇”。

七、蔡畅

1. 生平事迹

蔡畅于 1900 年 5 月 14 日出生在湖南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光甲堂,乳名毛妹子。在故乡的童年时光,她随兄姊割草放牛、栽花种豆、捉蝴蝶采野果。母亲葛健豪对她影响极大,1913 年,母亲变卖妆奁带着蔡和森、蔡畅及蔡畅的姐姐进学校求学。蔡畅珍惜学习机会,成绩优秀,仅用两年读完别人四五年的功课。后来母亲回乡办校,蔡畅转去母亲学校读书兼教音乐、体育。然而,正当她潜心读书时,父亲蔡蓉峰从上海回来,因守旧观念对她上学看不惯,还擅自将她许配给地主家做小媳妇。蔡畅得知后如五雷轰顶,在母亲支持下逃婚长沙,考入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改名蔡畅。

在周南女校,蔡畅结识了向警予等进步学生,参加 “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 大会,第一次走上街头宣传演讲,开始悟出 “革命” 含义。1919 年,蔡畅和向警予发起湖南女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法国后,她与哥哥一起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及妇女解放理论。1922 年,蔡畅由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 年转为中共党员。为方便党的工作,她从里昂转到巴黎,白天做工谋生养家,晚上做党的宣传工作。期间,她与李富春相识并结为终身伴侣。

2. 成绩成就

蔡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她发起湖南女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将新思想传回国内,有力推动国内妇女运动发展。在领导妇女运动中,她始终坚持 “以生产为中心” 的方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她带头下田犁田耙地,打破封建迷信,掀起妇女参与生产管理的高潮,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也为妇女赢得社会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她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明确妇女解放与妇女劳动、经济独立的关系,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重大贡献。她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致力于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先后两次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议。

3. 与娄底的关联

蔡畅是双峰人。在娄底这片土地上,她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蔡畅故居光甲堂位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见证了她和蔡和森的童稚时光。1985 年邓小平题写的 “蔡和森故居 “金字红木匾悬挂于故居大门。2013 年 5 月,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成功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娄底市双峰县城有蔡和森大道,以蔡和森的名字命名,体现了娄底人民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蔡和森纪念馆位于双峰县城的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1987 年建馆,1995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馆至今 30 余年,见证了许多市民游客来此参观学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蔡和森纪念馆武警娄底市支队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正式挂牌,旨在广大官兵中学习蔡和森同志革命精神,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蔡畅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如勇于接受新思想、敢于挑战、吃苦霸蛮、坚贞不屈等,成为娄底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娄底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21 年,双峰县举办蔡畅同志生平思想研讨会,纪念蔡畅诞辰 120 周年。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妇联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专家及蔡畅家属等参加研讨会。纪念活动在《庆阳来了个蔡大姐》诗歌朗诵中拉开序幕,与会人员参观了蔡和森纪念馆、蔡畅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回顾蔡畅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及良好家风。

八、陈天华

1. 生平事迹

陈天华于 1875 年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小鹿村(也有资料记载为下乐村)。自幼家庭贫苦,父亲陈善是个不第的老童生,在家乡私塾教授蒙童。陈天华五岁时便跟随父亲读书识字,勤奋好学,九岁时学习《左传》,次年母亲去世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为缓解家庭压力,他帮人放牛或挑贩货物出售。虽生活艰苦,但他酷爱文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弹词、小说爱不释手,还会模仿这些体裁创作通俗小说与民歌小调,被誉为 “神童”。

15 岁时,陈天华进入私塾读书,期望科举入仕。1896 年,随父亲到新化县城,寄住资江书院,因生活窘迫未能入学,靠贩卖货物为生,空暇时去书院旁听。资江书院院长邹苏柏发现他文章议论精当,破例让他阅读藏书。后在邹苏柏游说下,他得到新化巨绅资助,进入资江书院读书。在此期间,受维新变法影响,他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拥护者,报考新化实学堂。

1903 年,陈天华获得新化实学堂官费留学名额前往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在这里,他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政治社会学说。同年 4 月,沙俄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消息传到日本后,留学生们震惊。陈天华积极参与留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的拒俄大会,并提议组织 “拒俄义勇队”,后更名为 “拒俄学生军”。他一方面参加实弹射击、军事操练,一方面宣传抗俄保国。还咬破左手中指,写血书邮寄湖南各校,呼吁革命。“拒俄学生军” 被解散后,他与黄兴等人以其为基础成立 “军国民教育会”,由拒俄御侮转为武力反清。他和杨笃生发起创办《游学译篇》和《新湖南》两种杂志,宣传民主革命。

1903 年冬,陈天华作为军国民教育会 “运动员”,回国策划起义。1904 年 2 月,他与黄兴等正式召开华兴会成立大会,提出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的革命口号。后因清政府搜捕,他于 1904 年 3 月再次东渡日本。

1905 年 7 月底到 8 月中旬,陈天华辅佐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功勋卓著。他被评选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之一,发起组织并主持东京留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孙在会上的演说词亦由他整理。他与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改为《民报》)杂志被定为同盟会机关报,他出任经理及撰述员,在《民报》上发表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2. 成绩成就

陈天华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他用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了震惊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头》与《警世钟》。《猛回头》能 “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警世钟》文势如千军万马,笔力如排山倒海。他的这两本小册子,在日本和中国广泛流传,影响巨大,甚至超过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政见书》和邹容的《革命军》。毛泽东 1936 年与斯诺谈到《警世钟》对自己的影响说 “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并说 “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还写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作品,如《国民必读》《中国革命史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现世政见之评决》《最后之方针》和中篇小说《狮子吼》等,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作了杰出的贡献。

3. 与娄底的关联

陈天华是新化人。在娄底这片土地上,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陈天华故居位于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小鹿村资江河畔,因柘溪水电站的修建,现已被水淹没。只有在每年的枯水季节,才能看到遗址。这里曾是陈天华成长的地方,见证了他从一个贫苦少年逐步成长为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新化县当时有 “同盟会会员之乡” 的称号,陈天华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为娄底这片土地增添了光辉的革命色彩。他的作品和事迹在娄底广泛流传,成为娄底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激励着娄底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九、娄底名人的历史意义

娄底古代名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娄底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曾国藩为例,他作为晚清重臣,不仅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成就卓越,还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著作,为娄底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典范。他的出生地白玉堂、故居富厚堂等古建筑群留存至今,成为娄底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曾国藩的家规家风,如 “八本家训”“治家八诀” 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娄底人,为娄底地区的文化传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曾国荃作为湘军名将,其英勇事迹和卓越成就成为娄底的重要历史记忆。他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展现了娄底人的勇敢和智慧。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陈天华作为民主革命家,以其著作和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在娄底广泛流传,成为娄底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曾纪泽作为著名外交家,在外交领域的建树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他的出生地荷叶镇天坪村保留着他成长的印记,受曾氏家族耕读文化和家训的影响,当地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良好家风家教涵养社会文明风尚,助推基层治理。

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娄底人民。蔡和森故居、蔡和森大道、蔡和森纪念馆等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蔡畅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她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成为娄底的宝贵精神财富。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