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民俗文化

2024-11-28

一、娄底地方戏曲: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融合

1. 娄底花鼓戏的辉煌成就

  1. 娄底大型现代花鼓戏《油溪情歌》的首演可谓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2021 年 3 月 12 日晚,《油溪情歌》在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中心剧院首演。这部戏由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创作演出,特邀国内著名编剧曹宪成执笔,著名导演韩剑英执导。从 2019 年开始创作,历经八易其稿,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 演出地点选在了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中心剧院,吸引了三百多名观众到场观看。娄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建平,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帆、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有才、中国演员协会主席黎继德,中国戏剧年鉴主编李小青,原文化厅副厅长周祥辉等 30 多名领导和专家也一同观看了演出。

    • 《油溪情歌》以退伍军人现任新化县油溪桥村支部书记彭育晚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彭有桓辞去年薪 80 万元的副厂长职位,义无反顾回到油溪桥村,与村干部一道拆危房、建新校、通电路、种植油料作物、开设股份公司等经历。同时,以彭有桓与妻子温爱莲之间婚姻情感纠葛为辅线,明暗双线交错行进,将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彼此交融,奏响了一曲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乡村振兴之歌。

  1. 娄底花鼓小戏《鸡缘巧合》在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该剧在全国申报的 160 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省参加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的八部小戏小品之一。

    • 2023 年 10 月 23 日晚,《鸡缘巧合》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进行展演,这也是娄底首次参加全国小戏小品展演。这部戏是一部关于当代年青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传统观念和时代变迁相互较量的现代小戏。养鸡场老板铁匠渴望都市繁华,而他的女儿玲玲却决定放弃城市的诱惑,回到乡村接管父亲的养鸡场,由此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暴。在男友大军的帮助下,玲玲能否化解这场危机呢?

    • 《鸡缘巧合》关注现实生活,紧贴乡村文旅融合新篇章,描绘出年轻一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幅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画卷。该剧主创团队强大,特邀优秀青年编剧刘哲、著名导演何艺光、梅花奖演员叶红、国家一级演奏员王勇和赵鸿飞、优秀青年新锐舞美设计师张滴洋、优秀青年舞美设计师刘毓、著名造型设计师江霞、优秀青年服装设计师朱志祥等组成团队。主演由国家二级演员范永刚携手中心优秀青年演员谢笑波、杨钎共同塑造剧中角色。自九月参加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后,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对其再次进行提质打磨,力求将该剧打造成为常演常新的作品。

二、娄底的宗教信仰:多元与规范

1. 宗教聚集地的排查与管理

11月9日晚,涟滨街道办事处“查防保”11支志愿服务队在辖区内展开夜间巡逻。其中,涟滨机关“查防保”服务队收到消息称金利达市场内有一宗教信仰聚集点,便随即前往展开摸排调查。

据了解,该宗教集聚点未经相关部门审批,由街道辖区内居民颜某出租场地给信徒。信徒们大多是老人,信奉基督耶稣,每周日上午八点至十点开展聚会活动。

11月10日,恰逢该宗教集聚点的聚会时间,涟滨办事处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宗教工作,陪同市统战部、区党政办、区党群办相关负责人到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宗教活动形式、信徒规模、场地消防安全等情况,并与该宗教活动场地的房东、负责人做好沟通工作,尽快迁移至合法教堂开展活动或解散宗教集聚点。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涟滨“查防保”志愿服务队将进一步做好“文明劝导员”“信息采集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巡逻员”“政策宣传员”,深入群众中展开细致调查,防患未然,为平安涟滨护航。

2. 娄底宗教领域的基本情况

娄底市娄星区宗教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均有着各自的历史传承。

佛教传行始于唐朝,据清同治《湘乡县志》载:云隐寺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 - 655)。东林寺、平溪寺建于后唐同光年间(923 - 926),天王寺、吉祥寺建于宋代,石狮庵、茨溪山寺、朝阳庵、观音山、菩提庵、玉龙山等建于清代。现存及新建的佛教活动场所有 23 处。

道教在娄星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历史有朱夏观、石山观、祖师殿、紫霞观、春溪观、青溪观、腾云观等 7 处道观。目前全区有道教活动场所 3 处。

基督教于民国 8 年传入娄底,石井镇聂立初在水洞底教堂参加教会并发动家人信教,其子聂春桃于新中国成立初在石井一带发展教徒。民国 11 年,陈日升在茶园山建立福音堂。民间 23 年,基督教发展到娄底老街,由德国人扶持并租房建立一处福音堂。目前全区有基督教活动场所 11 处。

天主教于 1909 年由意大利籍何神甫从湘乡传至娄底,在老街租用民房作为教堂。现全区有信教约 100 人。

在场所登记及分布情况方面,娄星区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37 处,民间信仰场所 8 处,临时活动地点 2 处。其中石井和水洞底分布较多。全区有省重点场所三处,市重点场所四处。宗教团体有两个,即佛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情况为,全区有宗教教职人员 280 人,有信教群众约 6 万人。

三、娄底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与风格

1. 娄底城市色彩规划

  1. 分析娄底城市色彩存在的问题

    • 娄底城市色彩主色调不突出,走在大街小巷,色彩五花八门。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小区色彩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例如万豪城市广场区域建筑群、涟钢五江建材城区域、大同芙蓉等,在建设活动中对建筑的外形、高低、疏密、方位和色彩等考究不够,不重视建筑群体之间的相互呼应,导致城市景观杂乱。

    • 城市色彩高彩度化,广告、店铺招牌各自为政,与周边建筑环境不协调。现有建筑大多采用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进行装饰,产生大量的溢散光、反射光和眩光等,给人以不舒服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城市人们感觉压抑、苦闷,缺乏人情味,缺少活力,人们仿佛生活在混凝土森林中。

  1. 提出娄底城市主打色彩及不同功能区色彩定位

    • 娄底的城市主打色彩应当选择淡雅、浅暖灰色和浅米黄色等。城市色彩可以定位为“清新淡雅的浅暖色系”。

    • 居住区应当以浅米黄色为主,附以灰白色。商业区应当高明度及中饱和度的米黄、白色系作为商业地带的基本色,选择纯度较高的红、黑、蓝作为点缀色,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工业区作为城市的一大功能区,应当体现素雅、动感,其主色调应当选择天空蓝为主,附以白色、灰色作为点缀色。办公区则因以米白色为主色调,附以蓝色、灰色为点缀色。科教文化区应以浅暖色调为主,以红、黄、蓝色系为点缀,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2. 娄底的建筑风格特色

  1. 以具体建筑为例说明娄底建筑的简欧风格和主色调

    • 万豪城市广场为现代简约欧式风格,建筑色彩以浅米黄色为主调,相应配置了红色、黑色、蓝色等色相,建筑性格分明。春园商业步行街为现代风格,建筑色彩主要为微红暖色调,相应点缀了蓝色、白色、黑色等色相,建筑形态多样,注重比例、尺度、韵律及虚实对比,气氛较浓。娄底市委政府却是典型的简欧风格,造型精致,米白色为主色调。开发区众一桂府小区、电力科技园小区采用简欧风格,主色调为浅土黄色,整体建筑层次感较强,立面较丰富。

  1. 介绍水府庙的明清建筑风格及价值

    • 水府庙又名水仙宫,位于双峰县杏子镇光景村境内的涟水河畔,砖木结构,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结构,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 400 余年。水府庙地处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娄底保存下来时代较早、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及宗教活动场地之一。整个建筑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且有大量精美碑刻遗存。对研究明、清建筑及宗教活动有较大的价值,同时又是一处较好的旅游资源。水府庙水库湖中小岛很多,竹海松涛,风景韵味十足,水清、山静、石奇、洞险,人称“湘中的千岛湖”,被誉为“天下水府,人间瑶池”。水府庙水面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构成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美妙画卷,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湖面清风徐来,似入人间仙境。

四、娄底的语言特点:独特的方言魅力

1. 娄底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娄底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老湘语娄邵片,在湖南方言中独具特色。它是湖南方言中最为纯正、最不接近官话的一种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差距较大。

娄底方言可以细分为不同区域。从东往西,双峰和娄底市区为第一区,涟源为第二区,冷水江与新化为第三区。双峰和娄底市区的方言在发音上较为清脆,语调相对较高。涟源方言则带有一些独特的音韵特点,发音较为柔和。冷水江与新化的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某些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

2. 娄底方言的难懂之处

娄底话中有很多常用词语,如“嗯要嗯要”(不要不要)、“立几”(快点)等。这些词语的发音和意义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外地人来说很难理解。

下面是一段娄底话的示例:“歌嗯港哩吧?落雨硬要慢滴骑,滴路溜滑锅,嗯又不信,硬不听拉,一个庞风就射到昂头前,果发时几好噶哩吧?射到别个丘田里,秧也搞死别个噶。等昂帮嗯照嗒相再来帮嗯搞车子,看嗯下次还骑得果噶猛阿不啦……”这段话的意思是“跟你说了吧?下雨一定要慢点骑,路上很滑,可你却不相信,风一样地就冲到我前面去了,现在好了吧?冲到别人家的田里,禾苗也弄死了。等我给你拍个照,我再来帮你弄车子,看你下次骑车还这么乱来不……”可以看出,娄底话的难懂程度非常高。

与其他湖南方言相比,娄底方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娄底方言与现代普通话差距较大,难以与之外的新湘语、官话或其他方言沟通。其次,娄底方言有五里不同音的说法,不同区域的方言特色各异。例如,新化与双峰两线方言最为难懂,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日本、韩国等外国话。而其他湖南方言,如长沙话、湘潭话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特色,但与普通话的差距相对较小,更容易被外地人理解。

总之,娄底方言以其独特的分类与特点、难懂之处,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魅力。它不仅是娄底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方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五、娄底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

1. 涟源民间剪纸艺术

  1. 讲述涟源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 300 多年前的明代。相传,在明代,涟源一带人民在欢庆节日或婚丧喜庆互赠礼品之际,往往用纸剪些吉祥如意的图案,或张贴于门窗,或装饰于礼品,久而久之,便成了剪纸艺术。

  1. 分析涟源剪纸的风格独特之处,包括题材、构图、刀法以及与姊妹艺术的联系。在题材上,主要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多为“龙凤呈祥”“喜烛花瓶”“喜鹊登梅”等;在构图上,多取对称形式,不用大边框,显得质朴自然;在刀法上,细致圆浑,含蓄耐看。它受到姊妹艺术的深刻影响,与民间刺绣、木雕、漆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涟源剪纸题材带有鲜明的梅山农耕文化的特点,播种、插秧、扮禾以及打三朝、尝新、结婚、过年等梅山生产生活都得到体现,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特色。涟源民间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流传和发展对于研究当地的民俗、民情,以及人文科学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

2. 手工棉被制作技艺

  1. 介绍弹棉花这一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以及伏口镇龚氏弹花技艺的传承情况。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撰写的《玉篇》中也有“棉”字。宋元年间,棉花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带迅速发展,棉花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顺应时代出现了许多民间工匠——弹花师傅,俗称“弹花郎”的他们走南闯北,为人们送去温暖。深受梅山传统文化熏陶的伏口镇位于涟源的北部,古为梅山腹地九关十八锁区域,北与安化县毗邻,东邻七星街镇,西南邻湄江镇,处于涟源与新化、安化、宁乡四县交界之地,有“金三角”之称。繁华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涌现出一大批传统手工技艺。龚氏弹花技艺就是活跃在这里最为典型的代表性技艺,保存着最古老的棉被制做方式和制作工具,已传到了第十八代传承人龚吉丰手上。

  1. 详细描述手工棉被制作的过程,包括和神仪式、松棉花、弹棉花、拉线、放花样等步骤,以及弹花匠送祝福的传统。弹花师傅俗称弹匠,“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是弹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弹花郎”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龚吉丰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 90 年代第一次跟着爷爷、父亲走家串户做纯手工棉被的情景:弹花匠进堂屋第一件事就是对着神台上的大小菩萨进行“和神”仪式,配有口诀和诀法,还有符字,大意是这些天,堂屋里比较吵,要和神台上的大小菩萨以及先人们和睦相处,不然有可能弦上的棉花弹不掉,并且越弹越粘得多,偶尔还会伤到徒弟。仪式完毕后开始在堂屋内画尺寸图,尺寸图要量准,画正,被子做好后才方正。接着开始松棉花,用专用的松花篾,开始抽向棉花,两手左右开弓,两人对面进行,一人一下,从上往下斜着对抽,直至棉花松散并有绒子出现,这样抽松的棉花更容易上弓弦。抽松棉花后开始第一次弹棉花。弹棉花的作用是把棉花弹松,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弹弓和锤子,弹弓在我们这里又称为“钟”,弦是用牛筋制做而成。弹棉花时,人坐在特制的钟櫈上,一根长长的竹杆把钟吊起保持平衡,弹花匠手拿钟锤不断地敲打弓弦,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雪花开始了“漫天飞舞”。棉花弹松再经过上堆成型后,由师徒二人开始拉线,先是四层六根柱子纱,再就是细纱一根,也是四层,然后用原木云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再翻面定尺寸。第二面为正面,把第一面没有弹到位的地方补回来,弹至“乌龟背”的形状,边薄、中间逐渐加厚,这样做出来被子才好用,第二面拉完柱子纱,包边定好尺寸,再放字、放花、放年份等一些有自己“标志性”的花样,最后经过云盘反复揉制,一床崭新的棉被子就做好了。被子做好以后,根据不同的功用,弹花匠就会给主人家送祝福。送夫妇:子孙发达、万代荣昌。送新娘:百年好合、早生贵子。送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送年青人:东去求财西遇宝,南去耕田北遇春,处处求财遇贵人,左脚踩金,右脚踩银,脚脚踩在黄金上,是个财宝归身!到了本世纪初,弹棉花的手艺发生了根本变化。科技的进步,设备的先进。弹棉花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弯弓、磨盘、弹花声开始淡出,濒临消失。如今从此该行业的手艺人已屈指可数,能够秉持纯手工艺并发扬光大的更是凤毛麟角,龚吉丰决心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他坚信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温暖、环保的手工棉被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龚氏弹花技艺一定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3. 文田砚的艺术之美

  1. 说明文田砚的石材产自新化紫鹊界一带,有墨晶石、绿豆石、黑缎石、紫石四种,以墨晶石制砚已有 300 多年历史。文田砚石材产自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雪峰山脉紫鹊界山下一带,经历了几亿年的地质演变,聚天地之灵气,加上长年茂盛的植被及河流的滋润,形成了结构细密、硬度适中、色泽典雅、纹理丰富的上好砚石。文田砚坑口在雪峰山脉下的炉观镇永丰桥村(原称中田村)贺家岭、文田镇廖家坝和天门乡长丰村。主要有色泽碧翠的绿豆石,黝黑如绸的黑缎石,以及晶莹如玉的墨晶石等石材。

  1. 描述文田砚的制作工艺,包括传承祖辈技艺、纯手工打造、因材施艺等特点,以及其造型美观、线条优美的艺术魅力。文田砚制作皆传承于祖辈技艺,纯手工打造。并利用天然本色做到因材施艺,巧夺天工之美。充分利用本地石材资源,挖掘与弘扬梅山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及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到文田砚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目之所及,都是造型美观而精致的石砚与精美的石工艺品。几十米长十来米宽的展厅架上,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砚台与造型奇特的奇石。每一件产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要寻找相似点,那就是线条优美,造型美观,让人流连忘返,赞叹技艺的精湛。我们看到招待客人饮茶的台几,这个台几长约二米,宽约零点八米。台几桌面就是一个大砚池,黝黑而光滑。砚池的中心用来摆放茶具,两边雕刻着龙凤走兽,线条柔和而流畅,造型大气而美观。别说茶香扑鼻,光是欣赏这个茶几,也胜过品西湖龙井。在一方展台上,摆放着四大古典名著和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如《红旗谱》《清楚之歌》《红岩》《红日》等,还有族谱等书。我感到奇怪的是文田砚展示,怎么摆着一些文学作品呢?走近观摩冰凉凉的,原来都是用石头做成的书。用手反复地触碰,感受这雕刻艺术的魅力。难怪湖南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会亲笔题联:文质彬彬生成妙墨能刊石,田庐寂寂采写心声可入神。能够得到书法大师的墨宝妙书,足以说明文田砚确实是不简单!当然,题写的还大有人在。书法家王界明铺开宣纸,即兴挥毫:紫砚翻云海,中纲破惊天。王老师笔走龙蛇,赢得满堂喝彩。文田砚不仅美观大方,造型多种多样,满室熠熠生辉。我们不仅参观了展室五花八门的文田砚产品和奇石,还深入探访加工厂,见识了粗糙的石头如何变成精美的产品的过程。从深山采石到加工成材,从艺术构思到打磨成型,无一不是汗水与神思的结晶。这是力与智,材与神的巧妙结合,才诞生了文田砚这个引起世人瞩目的产品。胡中纲制作石质工艺品,一直以来都遵循古法,除切割石头外,几乎所有步骤都靠手工。据悉,手工砚台等石质工艺品的传统制作工艺很讲究,工序多,工艺也很复杂。“打造一件作品,需要选料、下料、设计、粗雕、精雕、磨光、上蜡、配匣等八道工序,且大都是手工活,一件大的作品,有时耗工达一两个月。要细心更需要耐心。得到成品后,还可在成品砚台上铭刻品名、时间、作者姓名等,还可以铭刻诗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