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娄底旅游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2
2025-04-07
新化三合汤堪称娄底美食界的 “当家花旦”,有着 “霸王汤” 的霸气别称 ,是经典的湘菜代表之一。这道美食的诞生,相传与湘军有关。晚清时期,曾国藩组建湘军,士兵长期在野外、湖区驻扎,风湿病频发,士气低落。曾国藩重金聘请名厨,精心调制出三合汤为士兵佐膳,帮助他们祛除湿气,此后三合汤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制作新化三合汤,食材的选择极为讲究。公黄牛的肉、母黄牛的血、母水牛的肚是必备食材,再佐以八角、桂皮、茴香,浇上山胡椒油和米醋,撒上蒜末和香葱,最后加点酸菜调出微酸的味道,开胃又提味。制作时,先将牛肉与八角、桂皮一起炖煮至七成熟,捞出横切成牛肉片;接着把辣椒与姜丝用油煎至变红色,倒入牛肉汤,加入牛肉、牛血、姜蒜、食盐等,大火煮沸;然后倒入切好的牛肚一起煮,煮熟后,滴入适量的胡椒油和食醋,起锅装到铺满香菜的盆碗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新化三合汤就完成了。
当这碗三合汤端上桌,浓郁的香气瞬间扑鼻而来,山胡椒油的独特香味与辣椒的火辣气息相互交织,瞬间点燃食欲。喝上一口汤,酸辣的滋味在舌尖上跳跃,瞬间激活味蕾,让人脑门冒汗,腹内起火 ,但稍作回味,便会口中生津,胃口大开。牛肉切得薄厚适中,入口嫩滑,每一丝纹理都吸满了鲜辣的汤汁;牛肚脆嫩有嚼劲,在牙齿的咀嚼间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牛血则是鲜嫩爽滑,仿佛豆腐一般,轻轻一抿便在口中化开 。
在娄底的大街小巷,无论是高档饭店还是街边小店,都能寻到新化三合汤的身影。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娄底饮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杯子糕,又称肚脐糕,是娄底新化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承载着无数新化人的童年回忆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神宗熙宁五年,潭州大将经略梅山,征服蛮王置新化县时,设罹天大醮超度战死冤魂,杯子糕就作为供品出现在了供桌上,而后才逐渐出现在街道小贩的零食担子里 ,成为了人们日常喜爱的小吃。
杯子糕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金元宝杯子糕,以红糖和米糖调色,色泽金黄,仿佛被阳光亲吻过一般,散发着浓郁的焦糖香气 ;另一种是银元宝杯子糕,用白粮或糖精与面制成,颜色洁白如雪,纯净而质朴。它们的外形都酷似元宝,大小与婴儿拳头相仿,十分可爱 。杯子糕又分凹凸两种形状,凹形的被称为肚脐糕,质地紧密而鲜嫩,咀嚼起来就像在品尝软糯的炖蹄筋;凸形的才是正宗的杯子糕,一口咬下去,满满的蜂巢气眼,既富有嚼劲又清爽可口 。
刚出笼的杯子糕,绝对是一场感官的盛宴。热气腾腾的蒸汽裹挟着香甜的气息,瞬间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即垂涎欲滴 。胖乎乎的糕体颤巍巍的,仿佛在向人们招手,邀请大家品尝 。轻轻咬上一口,粘答答的口感软糯香甜,细腻的糕体在口中化开,每一口都充满了幸福感,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在下午茶时光搭配一杯香茗,都是绝佳的选择 。在新化,最出名的当属城关镇南门楼下的杯子糕,与城关镇毕家巷的鼎灰粑、咸生巷的面条并称为 “新化三绝” ,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水车板鸭,与蒙洱茶、猪血粑并称为 “新化三宝” ,是湖南娄底新化著名的特产美食之一,有着 “北烤鸭、南板鸭” 的美誉 。它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原名 “泡腌”,当地民间仍沿用此名 。1905 年,水车板鸭成为商品,销往香港、澳门,并转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亚各国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友的珍品 。
制作水车板鸭,对原料的选择极为讲究,鸭子越肥越好,且以未生蛋和未换毛的为佳 。其制作工序繁杂,需经过选鸭、屠宰、腌制、晾晒风干等多道工序 。屠宰时,宰前需断食 18 - 20 小时,并进行严格的宰前检验 。刺杀的刀口以 1 厘米为宜,过小放血不净,过大则会使宰后颈部变红 。宰杀后放入 60 - 64℃的热水中烫毛,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表皮脂肪溶解 。拔大毛后割下鸭舌,将舌根下膜穿通,勾住舌根全部拉出 。去舌后放于冷水中浸泡,清洗血块等污物,并使体温下降 。将毛除净后,齐肩膀处切去两翅,再沿膝关节割下两脚 。用手指插入肛门搅断直肠并拉出,最后从背腔中将鸭杂取出 。清洗干净后放在冷水中浸泡 3 - 4 小时,然后钩住嘴下切口,将水沥干约 1 小时 。将鸭仰放,用手紧压胸部,把胸部的前三叉骨压扁,使胴体呈现正规的长方形,既保持外形美观又便于腌制 。
腌制时,先将精盐于锅中炒干,并加入 0.125% 的茴香,炒至水气蒸发后,取出磨细 。用鸭体重 6.25% 的干盐,将 3/4 的盐从颈部切口中装入,在工作台上反复翻揉,使盐均匀地粘满腹腔各部 。剩余 1/4 的盐擦于体外,重点擦拭胸肌、小腿肌和口腔 。擦盐后依次码在缸中,盐渍 12 小时后取出,提起后翅,撑开肛门,使腔中盐水全部流出,这一过程称为扣卤 。然后再叠于缸中,经 8 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扣卤 。第二次扣卤后,用预先经处理的老卤,从肋部切口灌满后再依次浸入卤缸中 。所浸数量不宜太多,以免腌制不均 。码好后,用竹签制的棚形盖盖上,并压上石头,使鸭全部浸于卤中 。复腌的时间按季节而定,农历小雪至大雪期间,大鸭(活鸭 2 公斤以上)需 22 小时,中鸭(1.5 - 2 公斤)18 小时,小鸭(1.5 公斤以下)16 小时;大雪至立春期间,大鸭为 18 小时,中鸭为 16 小时,小鸭为 14 小时 。也可平均复腌 20 - 24 小时 。腌制完成后,将鸭子晾晒风干,使其水分逐渐蒸发,肉质变得紧实 。
成品的水车板鸭,外形独特,鸭体扁平,宛如一块案板,故而得名 。其外形呈桃园状,肋骨为八方形,尾部呈半圆形 ,尾油丰满却不外露,肥瘦肉分明 ,有着狮子口、双龙珠、双挂勾、关刀形的独特形态 ,枧槽能容一指,白边一指宽,皮色奶白,瘦肉酱色 。食用时,皮酥、骨脆、肉嫩,咸淡适中,瘦肉酱色,肥肉不腻 ,具有水车板鸭独有的风味,是其他腊味无法比拟的 。
水车板鸭根据加工时间的不同,分为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 。从小雪到立春,即农历十月底到腊月底加工的板鸭是腊板鸭 ,其腌制得透彻,肉质细嫩,可以保存 4 至 6 个月 ,口感更鲜美细腻,适合喜欢浓郁腊味的人 ;春板鸭则是从立春至清明,即农历正月到二月底加工的,保存期较短,约 3 - 4 个月 ,口感更加嫩滑清爽,更受追求清新口感的食客青睐 。
水车板鸭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直接食用,感受其原汁原味的醇厚滋味;也可以切成薄片,搭配辣椒、蒜苗等食材一起炒制,香味四溢 ;还可以上锅蒸熟,让鸭肉更加软烂,入口即化 。无论是作为餐桌上的主菜,还是休闲时刻的零食,水车板鸭都能满足你的味蕾,给你带来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
雪花丸子,又称珍珠丸子,是娄底新化的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也是当地人过年过节和大小宴席上都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承载着团圆和喜庆的美好寓意 。
制作雪花丸子,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上等的五花肉是首选,瘦肉与肥肉的比例以七比三为佳,这样做出的丸子口感鲜嫩多汁,肥而不腻 。精选的糯米也需提前浸泡半小时以上,直至米粒变得半透明,充分吸收水分,这样才能在蒸制过程中变得软糯香甜 。将五花肉剁碎成细腻的肉泥,放入味精、盐调味,有的还会加入鸡蛋、荸荠等增添口感 。接着,把所有调料与肉泥充分搅匀,使其味道相互融合 。然后,将调好味的肉馅用手捏成大小均匀的圆球,这一步需要一定的技巧,要保证丸子的形状圆润饱满 。最后,把肉球放入泡好的糯米中,轻轻滚动,让每一个肉球都均匀地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糯米,仿佛穿上了一件洁白的雪衣 。将裹好糯米的丸子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熟,蒸制的时间根据丸子的大小而定,一般需要 2 个小时左右,直到糯米变得软糯,肉馅熟透,香气四溢 。
刚出锅的雪花丸子,宛如一个个绒绒的雪球,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其中还夹杂着一丝微甜 。轻轻咬开,首先感受到的是外层糯米的软糯香甜,每一粒糯米都饱满 Q 弹,仿佛在口中跳舞 。接着,便是鲜嫩多汁的肉馅,红嫩嫩的色泽十分诱人,口感酥软,肉香四溢,与糯米的香甜相互映衬,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
在娄底,雪花丸子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和美满,是家人团聚、朋友聚会时不可或缺的美食 。每到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雪花丸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制作,一边聊天,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节日氛围 。在宴席上,雪花丸子也总是备受欢迎,它那红白相间的外观,寓意着吉祥如意,为宴席增添了一份喜庆和欢乐 。
柴火腊肉是娄底新化的传统名菜,属于湘菜系,也是新化县最具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人们为了保存肉类,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创造出了用柴火熏制腊肉的独特方法 。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如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 。
每年农历 9 - 12 月份,正是制作柴火腊肉的最佳时节。当地人们选用水车本土优质猪肉作为原料,这些猪肉肉质紧实,肥瘦比例恰到好处,为制作美味的腊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作时,先加入适当的盐、酱油、味精、香料等,对猪肉进行精心腌制,让调料充分渗透到每一寸肉质中,赋予其丰富的味道 。腌制完成后,便进入了最为关键的熏烤环节,利用柴炭火对猪肉进行 30 - 40 天的熏烤 。在熏烤过程中,熊熊燃烧的柴火释放出独特的香气,慢慢融入到腊肉中,使其不仅色泽红润,还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熏烤结束后,将腊肉洗净、风干、切割、包装,一份美味的柴火腊肉就制作完成了 。
成品的柴火腊肉,色泽鲜艳诱人,呈现出迷人的棕红色,仿佛被岁月染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表面微微泛着油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凑近一闻,浓郁的熏香扑鼻而来,那是柴火与猪肉完美融合的独特香味,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轻轻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肉质的紧实有嚼劲,每一丝纤维都充满了力量 。接着,醇厚的香味在口中散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回味无穷 。
柴火腊肉的食用方法丰富多样,可以蒸熟切片后直接食用,原汁原味地品尝其醇厚的风味,感受最纯粹的乡村味道 ;也可以与辣椒、蒜苗、姜丝等食材一起烹炒,辣椒的火辣、蒜苗的清香、姜丝的辛辣与腊肉的香味相互交融,碰撞出一场味觉的盛宴 ;还可以将腊肉切成小块,与米饭一起蒸煮,让腊肉的油脂和香味渗透到米饭中,每一口米饭都充满了浓郁的肉香,让人食欲大增 。在娄底的乡村,柴火腊肉是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日常用餐还是招待宾客,它都能为菜肴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 。
落口溶乔饼是娄底双峰县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堪称当地逢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 “甜蜜担当”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多年前双峰永丰镇就已有龙胜泰等多家南杂店出产和经营乔饼 。当时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只是将杂柑挤压成圆形,反复蒸煮几次即可 。旧时,途经永丰去南岳进香的香客,总会购买当地的辣酱、乔饼和五香豆腐干,带在身边,作为途中的食物 。到了清末民初,乔饼的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大多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出现 。在民间,乔饼更是普遍被视为招待贵客和馈赠亲朋的上等礼品 。
制作落口溶乔饼,选材十分关键。优质杂柑是制作乔饼的主要原料,需经过层层筛选,确保果实饱满、无病虫害 。制作时,先将杂柑去皮、压水、除籽,再进行漂浸、蒸煮等一系列工序 。经过这些工序处理后的乔饼,还要进行 “上衣”,使其表面的白绒厚薄匀称,用手轻轻一拈,便能印出指印 。此时的乔饼,味甜细腻,落口消溶,因而得名 。
刚做好的落口溶乔饼,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它的外形圆润可爱,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绒,仿佛是被冬日的初雪轻轻覆盖,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凑近一闻,浓郁的果香与淡淡的甜味相互交融,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放入口中,轻轻一抿,乔饼便在舌尖上迅速化开,细腻的口感如同丝绸般顺滑,甜而不腻的滋味在口中散开,让人仿佛置身于甜蜜的糖果世界 。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果香和醇厚的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
落口溶乔饼不仅是一种美味的小吃,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有防泻、顺气、止咳、益脾肺、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药用功效 。无论是作为休闲时刻的零食,还是在饭后品尝,落口溶乔饼都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在双峰,人们对落口溶乔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乡味道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白溪腐乳是娄底新化的特色传统美食,有着浓郁的湘味特色,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相传清朝年间,乾隆游江南,途经白溪镇,吃了当地美味的豆腐后,啧啧称奇。究询其因,当地人告知:白溪河畔的八仙街上有口水井,里面有条龙,经常喷出 “龙涎”,碧彻透亮,喝之清凉爽口,与众水不同。乾隆当即赐名 “金殿井”,并亲笔题写 “走遍天下府,白溪好豆腐”。从此,白溪豆腐便美名远播。勤劳智慧的新化人民将豆腐通过二次加工,由毛霉菌发酵后制作成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 腐乳 。
白溪腐乳的外观十分诱人,表面由红色的辣椒粉点缀,宛如点点繁星,为其增添了一抹热烈的色彩 。而里层则是肉色的土坛发酵的豆腐乳,质地细腻,仿佛婴儿的肌肤般嫩滑 。它的味道以咸香为主,盐的用量恰到好处,既能提升腐乳的风味,又不会过于咸涩 。在发酵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独特气息,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醇香,这种香味能够在口中久久萦绕,让人回味无穷 。它的口感鲜美,既有豆腐的细腻,又有辣椒的香辣,还有发酵后的醇厚,多种味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
白溪腐乳的食用方式丰富多样,既可以单独食用,作为早餐时搭配馒头、米粥的小菜,为平凡的早餐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 ;也可以作为烹饪的调料,在烧菜、蒸肉时加入,都能增添一种特别的风味 。比如制作腐乳肉,将猪五花肉煮至八成熟后捞出,切成大块,并用刀在肉皮上切出花纹 。取两块豆腐乳用勺子研成泥,冰糖用刀压碎,生姜切大片,葱切段 。碗里倒入适量料酒,放入冰糖,倒入研碎的豆腐乳和腐乳汁、1 汤匙老抽,调匀 。砂锅里加适量清水,放入五花肉块、八角、桂皮、香叶、生姜,葱段 。大火煮开后,倒入调好的腐乳料汁小火炖制 1 小时候,调入精盐再炖制 10 分钟即可 。这样做出来的腐乳肉,既有五花肉的鲜嫩多汁,又有腐乳的浓郁香味,让人食欲大增 。
南粉合菜,又称涟源合菜,是娄底涟源的特色美食,也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 。这道菜的诞生,与当地的物产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涟源盛产红薯粉条,聪明的涟源人便以此为主料,搭配上干黄花、干笋尖、时令蔬菜等食材,再加入胡椒粉、鸡汤、猪油等调料,创造出了这道色彩斑斓、鲜香糯软的南粉合菜 。
制作南粉合菜,食材的准备十分关键。红薯粉丝需提前用温水泡软,使其吸收充足的水分,变得柔软有韧性 。干黄花和干笋尖也要泡发,泡发后的黄花色泽金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笋尖则鲜嫩脆爽,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 。将泡好的粉丝、黄花、笋尖与当季的新鲜蔬菜,如白菜、豆芽、青菜等搭配在一起,再准备好适量的胡椒粉、鸡汤和猪油 。制作时,先在锅中倒入适量的猪油,将蒜末、姜末爆香,然后加入泡发好的干黄花、干笋尖和时令蔬菜,快速翻炒均匀,炒出香味 。接着,加入适量的鸡汤,大火煮开后,放入泡软的红薯粉丝,轻轻搅拌均匀,让粉丝充分吸收汤汁的鲜美 。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胡椒粉调味,再煮上几分钟,待粉丝熟透,汤汁浓稠,一道美味的南粉合菜就大功告成了 。
刚出锅的南粉合菜,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红薯粉丝晶莹剔透,在汤汁中若隐若现;金黄的黄花、翠绿的蔬菜、褐色的笋尖相互交织,色彩斑斓,让人眼前一亮 。凑近一闻,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鸡汤的鲜美、猪油的醇厚、蔬菜的清香相互交融,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吃一口粉丝,软糯爽滑,每一根粉丝都吸满了鲜美的汤汁,味道浓郁;再尝尝蔬菜,鲜嫩可口,带着淡淡的甜味;干黄花和干笋尖则为这道菜增添了独特的口感,黄花的软糯,笋尖的脆嫩,让人回味无穷 。
南粉合菜不仅美味可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合” 与 “和” 同音,因此这道菜被赋予了和谐、和睦之意,成为了当地人餐桌上的吉祥菜 。在逢年过节、家庭聚会时,人们总会做上一道南粉合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道美食,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
猪血粑,又称猪血丸子、豆腐圆子、血粑、血饼 ,是娄底新化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的历史 。在绥宁,它还与当地的另一种传统食品 —— 黑饭有着有趣的传说 。相传,杨家将杨六郎入狱后,杨排风每次去牢中给六郎送饭,都被狱卒吃了 。于是杨排风想出了一个主意,用一种植物混合糯米蒸煮成一锅饭,颜色如同黑炭 。而下饭菜就是用外表黑乎乎的血豆腐(猪血粑)代替 。由于黑乎乎的,这次送的饭狱卒没敢吃,终于送到了六郎手中 。这个故事在当地被流传开来,为了纪念机智的杨排风,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在当地都会举办赛歌等欢庆活动,被称为 “姑娘节” 。而黑饭与血豆腐就被当成了传统食品继承了下来 。
猪血粑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将豆腐放筐内滤水,使其水分充分沥干,为后续的制作打下基础 。把猪肉切碎,越细腻越好,这样能让口感更加丰富 。再把鸡蛋煮熟,备用 。将豆腐揉成糊状,这一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要确保豆腐糊细腻均匀 。接着,加入肉末、猪血(留 250 克用于上色)、食盐、辣椒粉,搅拌均匀,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 。把拌好配料的豆腐糊分成 16 等分,捏成坨,每份包入一个去壳的熟鸡蛋,搓成圆球状 。逐个将丸子外面粘上一层鲜血,平摆在木板上,放太阳下晒干(要晒二三天,如怕变质,可烘干) 。也可以在太阳下晒几天后,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这样制作出来的猪血粑不仅腊香四溢,还带有独特的烟火气息 。
成品的猪血粑,颜色深沉,黑里透红,仿佛是被岁月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形状圆润,大小适中,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十分有质感 。凑近一闻,浓郁的腊香扑鼻而来,那是猪血、豆腐与香料完美融合的独特香味,瞬间勾起人们的食欲 。轻轻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紧实有嚼劲,越嚼越香 。接着,内部的豆腐和肉丁的鲜美在口中散开,豆腐的细腻、肉丁的鲜嫩,搭配上鸡蛋的醇厚,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
猪血粑的烹饪方式多样,可以直接蒸熟后切片食用,原汁原味地品尝其醇厚的风味,感受最纯粹的乡村味道 ;也可以与辣椒、蒜苗、姜丝等食材一起烹炒,辣椒的火辣、蒜苗的清香、姜丝的辛辣与猪血粑的香味相互交融,碰撞出一场味觉的盛宴 。在娄底,猪血粑是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日常用餐还是招待宾客,它都能为菜肴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 。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猪血粑,以供数月之需 。它咸淡适度,易于保藏,携带方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攸县香干是湖南省著名的特色传统豆制品,发源于湖南省攸县境内,于 2000 年后被引入湘菜菜谱,随湘菜闻名全国,远销广东、福建、海南、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 ,也是娄底餐桌上的常客,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
攸县香干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据《攸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攸县的豆腐行业就曾繁盛一时,誉满三湘 。最初被称为 “攸县香干” 的,是发源于石羊塘镇八合冲的 “盐豆腐” 。为了延长豆腐的保质时间,攸县人将传统的豆腐压制成块,浸入红糖卤水,让豆腐获得了棕黄的色泽,却无烟熏味掩盖豆香,制成了攸县香干 。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经过浸泡豆子、磨豆、煮浆、点膏、成型、压干、浸泡等十多道工序 。制作攸县豆腐,须用当地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山泉水或井水,黄豆则采用本地的 “八月黄” 大豆,这种豆子颗粒圆润饱满、豆香浓郁 。正是这种对原料的严格选择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攸县香干在众多豆制品中独树一帜 。
攸县香干的外观十分独特,呈正方体,长宽高约为 5×5×1 单位厘米,色泽金黄带点褐,无杂色斑点 。表面布满布纹,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轻轻闻一闻,有股浓郁的柴火锅香味,还夹杂着淡淡的糖香味 ,十分诱人 。
攸县香干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与辣椒、大蒜叶简单炒制,辣椒的火辣与大蒜叶的清香相互交融,为香干增添了丰富的口感 ;也可以把五花肉在锅中煎出油,和着香干一起炒,此时豆腐比肉更香,五花肉的油脂渗透到香干中,使其更加鲜嫩多汁 ;倘若配以湖南人爱吃的腊味,二者香味平衡,又是餐桌上最登对的 “搭子” ,腊味的醇厚与香干的清爽相互映衬,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香干本身自带的咸味浓淡适中,还能当做解馋的零嘴 ,金黄的皮裹着嫩白的芯,弹软的攸县香干宜素宜荤,总能在菜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
娄底的这十大小吃,每一款都独具特色,它们不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娄底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新化三合汤的热辣鲜香,到杯子糕的软糯香甜;从水车板鸭的醇厚滋味,到雪花丸子的团圆寓意 ;从柴火腊肉的烟火气息,到落口溶乔饼的甜蜜点心;从白溪腐乳的香辣细腻,到南粉合菜的色彩缤纷;从猪血粑的腊香四溢,到攸县香干的嫩滑爽口,每一种小吃都承载着娄底的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 。
如果你还未曾品尝过这些美味,那么不妨找个机会,踏上娄底这片土地,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旅行,去亲自感受娄底小吃的独特魅力,相信你一定会被它们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