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李聚奎故居攻略

2024-12-04

一、历史渊源

(一)故居始建

李聚奎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关于具体始建时间,目前有光绪初年和光绪十一年(1885 年)两种说法。这座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故居,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坐落在娄底市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黄墙青瓦,绿意环抱,尽显古朴庄重。其土木结构,呈典型的清朝末年湘中民居形制,总占地面积约 1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92 平方米,坐北朝南,有 1 厅堂 10 间房。条石为基,青瓦为盖,正堂屋设木制神龛和鼓楼。现保存较好的是正堂屋和东边 “田” 字形房舍。

(二)重要经历

  1. 经历多次修缮。2011 年,李聚奎故居被评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先后进行了几次必要的修缮。9 月份以来,涟源市文广新局主要领导与龙塘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联系当地村干部与李将军后人,对故居进行仔细察看,全面了解其历史。涟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肖更新和涟源市文广新局局长童建武来到将军故居后,认为李聚奎将军故居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涟源市走出去的级别最高的开国上将之一的故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基地、后辈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好地方,更是见证共和国成立、成长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经初步确定,制订出了对李聚奎将军故居进行全面修缮的实施方案,计划在当年年底之前请相关文物修复单位对文物主体结构进行全方位的修缮,将其打造成教育后人、传承优良传统的红色革命旅游基地。

  1. 紧急加固。因雨水冲刷面临坍塌危险,龙塘镇党委、政府采取紧急加固措施,使其免于被毁。今年,雨水量增多,李聚奎故居的主体结构受到雨水的严重冲洗,几乎坍塌。龙塘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采取紧急加固措施,才使这座历经一百余年的将军故居免于毁于一旦。虽然紧急加固措施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要永久性保存好这一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只有对故居主体结构进行全面的修缮和加固。2014 年 11 月 21 日,涟源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余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肖更新,副市长聂志坚,率涟源市文广新局、住建局、民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龙塘镇现场办公,就李聚奎故居修复工作作安排部署。李聚奎故居位于龙塘镇新石桥村虎形山山脚,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2011 年被列入第九批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余庚一行实地察看了故居保存情况,就道路修建、周边房屋拆除、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初步意见。会议研究决定,李聚奎故居修复工作将于当年 12 月 31 日李聚奎诞辰 110 周年纪念日正式动工,预计 2015 年底对外开放。

二、特色亮点

(一)红色文化

娄底市涟源李聚奎故居作为开国上将李聚奎的故居,具有极其浓厚的红色文化特色。这里是共产党员学习的绝佳场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革命光荣传统的重要阵地。

李聚奎将军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始终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娄底市充分利用李聚奎故居这一红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娄底市 “传承红色基因 —— 闪光的记忆” 主题教育示范活动在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李聚奎故居举行,深切缅怀李聚奎将军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活动中,娄底、涟源两级相关领导向李聚奎将军像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默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讲述微党课,红色故事解说员带领大家参观故居,讲解将军生平事迹。这样的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李聚奎将军的崇高品格和优秀品质,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此外,娄底市审计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娄星区农业农村局、龙塘镇等单位也纷纷组织干部职工来到李聚奎故居开展党建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在故居内,大家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同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

李聚奎故居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二)生平业绩展示

李聚奎故居内设相关陈列,全面展现了李聚奎将军的生平业绩,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位开国上将的卓越贡献。

李聚奎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聚奎原名李新喜,1904 年出生于湖南安化(今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 年 9 月,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 8 军工兵营,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 年 7 月,他毅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并在第一次党小组会上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聚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第三纵队支队长,第九师二十七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 “围剿”,在多次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在第一次反 “围剿” 作战中,他率部活捉敌师长张辉瓒。1933 年 2 月,在第四次反 “围剿” 作战中,他又率部活捉敌师长李明。

在长征中,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特别是在强渡大渡河时,他率红一师一天一夜冒雨行军 70 多公里,经过激战控制安顺场河段,命令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组织渡河奋勇队。17 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仅凭一艘小船强渡成功,为中央红军顺利过河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李聚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他在抗日战争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 “军事调处执行部” 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聚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他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聚奎将军的生平业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他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在李聚奎故居的陈列中,通过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将军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三、地理位置

李聚奎故居位于娄底市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这里地处湘中地区,交通较为便利。从娄底市区出发,可以选择驾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如果选择驾车,可以通过多条道路到达龙塘镇新石桥村。沿途可以欣赏到湘中地区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根据导航的提示,准确找到李聚奎故居的位置。

如果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先到达涟源市,然后再转乘前往龙塘镇的班车。在龙塘镇下车后,可以询问当地居民或者乘坐出租车前往新石桥村。

李聚奎故居的联系电话是 0738—44579918。如果在前往故居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咨询。工作人员会热情地为你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你能够顺利到达故居。

总之,李聚奎故居的地理位置虽然相对较为偏远,但是通过合理的交通方式选择,还是可以比较方便地到达这里。来到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开国上将李聚奎的故居风貌,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红色文化,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四、建筑风格

(一)整体形制

李聚奎故居坐北朝南,东西两端前后突出厢房,呈对称长五间形制。这种布局规整大气,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在阳光的映照下,故居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二)结构特点

李聚奎故居为砖木结构,占地 300 多平方米。共有 1 厅(堂)12 房,另有猪舍、牛栏、柴房等杂房,功能分区明确,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场景。条石为基,坚固耐用,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实如初。青瓦为盖,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正堂屋设木制神龛和鼓楼,彰显着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

现保存较好的是正堂屋和东边 “田” 字形房舍。正堂屋宽敞明亮,承载着家族的重要活动和记忆。木制神龛庄重肃穆,是家族祭祀和缅怀先人的地方。鼓楼则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往昔的鼓乐之声。东边的 “田” 字形房舍布局巧妙,房间错落有致,透露出一种宁静与温馨。

走进故居,触摸着古老的砖墙,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李聚奎将军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五、文化内涵

(一)见证历史

李聚奎故居作为见证共和国成立、成长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它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仿佛一部无声的史书,向后人诉说着国家的发展与变迁。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故居,历经百余年的风雨,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李聚奎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从参加北伐战争到平江起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李聚奎将军始终坚定地跟党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故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那段历史。它不仅是李聚奎将军个人成长和奋斗的见证,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共和国成立和成长的艰辛历程。

(二)精神传承

李聚奎将军的事迹和精神,如坚定跟党走、艰苦奋斗、不谋私利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定跟党走是李聚奎将军一生的信仰。1928 年,他毅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并在党小组会上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此后,无论面临多么艰难困苦的处境,他都始终坚守着这份信仰,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在长征途中,他率领部队突破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机关屡建奇功。在西路军失败后,他孤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这种坚定跟党走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继续坚守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是李聚奎将军的优良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从未抱怨过。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领导职务,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在 80 岁生日时写下的 “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丢掉艰苦奋斗”,充分体现了他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在当今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不能丢。我们要学习李聚奎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谋私利是李聚奎将军的高尚品德。他在 80 岁生日时写下的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展现了他对权力的敬畏和对廉洁自律的坚守。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叮嘱子女要严守党的纪律。1986 年,病中的李聚奎亲手抄录 5 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作为传家宝交给了 5 个子女,勉励他们要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做一个称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不谋私利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李聚奎将军的高尚品德,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李聚奎将军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参观李聚奎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将军的事迹和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开放时间

李聚奎故居的开放时间为每天 09:00 - 17:00。游客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前往参观,感受开国上将李聚奎的故居风貌和红色文化。

(二)门票信息

李聚奎故居免费开放,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免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三)文明参观

在参观李聚奎故居的过程中,游客要保持文明,爱护文物,不随意破坏故居环境。这座故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红色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以敬重的态度对待它,不触摸、不损坏文物,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持故居的整洁和安静。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李聚奎故居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