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三甲古村落全攻略

2024-12-04

一、历史悠久的三甲古村落

(一)古村落的起源与发展

三甲古村落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西南部的三甲乡,有着 8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南宋时期,梁氏搬迁至此,开启了这片土地的传奇篇章。

南宋淳熙初年,梁氏 70 世祖太义公迁徙至三衙冲,也就是如今的三甲古村落所在地,并在此繁衍生息。从南宋绍兴 27 年开始,梁氏 69 世祖隆公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迁居至湖南湘乡县迪坑,即现在的涟源市金石镇迪康村。20 年后,南宋孝宗淳熙 4 年,隆公又迁居到安化大木山三衙冲,即现在的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自此,梁氏家族在这里开枝散叶,不断发展壮大。

宋、元、明至清康熙三十五年,三甲祖先以 “勤耕读,不为官” 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无人参加科考。这种独特的家训体现了三甲先辈们对耕读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的淡然态度。直到康熙三十六年,三甲才有了第一个秀才,标志着三甲在科举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三甲的人才辈出,至民国前,考上秀才举人达一百四十多人。民国期间,三甲更是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人才,有大学生一百零八人,其中留学生七人,担任军职中将、少将三人,师职少将九人。新中国成立后,三甲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有六百二十多人,留学生三十多人,省军级干部三人,地师级干部二十多人,还有数以百计的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有成就的企业家。

从三甲古村落走出来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令人瞩目,在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从湖南娄底涟源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曾益新,就是三甲古村落的骄傲。曾益新 1962 年 10 月出生于湖南涟源,1985 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本科,1990 年获得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 年 - 1997 年期间,曾益新先后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97 年回国工作,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教授,200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肿瘤遗传学家,长期从事鼻咽癌相关基因、鼻咽癌 EB 病毒致病机理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从 EB 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为阐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

(二)重要历史事件

  1. 抗日战争时期,当日军逼近蓝田时,三甲籍将军调派部队在家乡山顶构筑工事,阻止日寇进犯,保卫了蓝田和三甲。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三甲籍将军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们心系家乡,为了保卫这片土地和人民,毅然调派部队在山顶构筑工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的英勇行为,不仅保卫了蓝田和三甲,也为整个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1. 长沙八所中学迁来这里,还办了一所大学,蓝田、三甲成了当时湖南的文化教育中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长沙八所中学迁至蓝田和三甲,同时还在这里办了一所大学。这一举措使得蓝田和三甲成为了当时湖南的文化教育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众多师生的到来,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氛围。他们在这里传授知识、追求真理,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三甲在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三甲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风貌

(一)地理位置

娄底市涟源城区蓝田不到四公里处,坐落着古老而独特的三甲古村落。这里东毗娄底、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多县市的交汇之地。作为梁姓七十世祖梁太义公后裔的聚居地,三甲古村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家族传承。

(二)建筑风格

  1. 院落组合多样,观赏性强:三甲古村落的院落组合形式丰富多样,各成体系,外形多姿多彩。院落布局大多以正厅为中轴线,呈现出一进两横两天井、两进两横三天井或三进两横四天井的格局。这种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还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划分。

  1. 砖木结构,艺术气息浓厚:建筑采用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的设计独具特色。雕刻彩绘石门框更是为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各院落都有较宽的庭院空间,包括厅堂、过厅、走廊、天井、坪庭等。这些庭院空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日常活动的场所,还成为了展示名人字画和家具的艺术空间。有的院落还建有公用客屋,里面设置桌椅、茶几、炉盆等家具,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社交氛围。

  1. 书法艺术殿堂,文化内涵丰富:全村共有五十多个屋名,一百八十多幅楹联。一座庭院一种建筑风格,一个屋名一串立业故事,一幅对联一片教子深情。屋名和对联大都是本地和外地知名书家的手笔,流派纷呈,多彩多姿。其中有清同治七年殿试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有进士、内阁中书,有民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史馆馆员,还有秀才、举人和当代书法家的作品。一般以楷书、行书居多,也有隶书、魏碑体,宛如一座书法艺术殿堂,展现了三甲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特色景点

  1. 世业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世业堂,是三甲民居中工艺水平最高的建筑。规模宏大,雕饰精美,彰显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世业堂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三甲古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1. 红旗居民点:作为迄今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共产主义居民点,红旗居民点于 2011 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墙上的红色语录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 敏慎堂:建立于道光年间的敏慎堂,由清朝湘军提督萧庆衍亲家、大学生、候选同知梁情田主修。曾国藩曾驻此招募湘军,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传奇。民国时期,这里更是涌现出众多军人,“一家屋场出了 48 根勒皮带子” 的传说,反映了一个家族出了很多军人的辉煌历史。

  1. 竹松园:竹松园是三甲最大的庄园,建立于清代末期。园内坪地上的 “朱松园” 三个大字出自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亲笔,为庄园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面积较大的竹松园,见证了三甲古村落的历史变迁和辉煌岁月。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教育文化

在娄底的三甲古村落,学舍林立,人才辈出,彰显着浓厚的教育文化底蕴。

清道光以来,这里建有望云书舍、紫云书屋等 12 处学舍。宗祠、家祠、祖庙、家庙都置有学产,实行奖学助学。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三甲古村落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从宋、元、明至清康熙三十五年,三甲祖先以 “勤耕读,不为官” 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无人参加科考。这种独特的家训体现了三甲先辈们对耕读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的淡然态度。然而,康熙三十六年,三甲有了第一个秀才,标志着三甲在科举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三甲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民国前,考上秀才举人达一百四十多人。民国期间,三甲更是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大学生和留学生,还有不少担任军职的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三甲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留学生也不断增多,省军级干部、地师级干部以及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有成就的企业家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三甲古村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二)楹联文化

三甲古村落的楹联文化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全村共有五十多个屋名,一百八十多幅楹联。屋名和对联大都是本地和外地知名书家的手笔,其中有清同治七年殿试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有进士、内阁中书,有民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史馆馆员,还有秀才、举人和当代书法家。一般以楷书、行书居多,也有隶书、魏碑体,流派纷呈,多彩多姿,美不胜收,宛如一座书法艺术殿堂。

每一座庭院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一个屋名背后蕴含着一串立业故事,一幅对联则饱含着一片教子深情。这些楹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三甲古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期望,展现了三甲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三甲古村落,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艺术的海洋。这些楹联或端庄大气,或飘逸洒脱,或古朴典雅,让人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甲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民俗文化

  1. “珠梅抬故事” 被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明代开始,每年秋天八、九月间,数百人集合在一起,抬着几十台 “故事”,游村串户,以偿还春上许下的心愿。

“珠梅抬故事” 距今已有 400 年历史,是一种民俗技艺表演。一张桌子即是一个舞台,一个造型就是一台故事。每场由数十台故事组成,每台故事由 4 个轿夫抬着,不同朝代英雄人物在 “肩上” 接连亮相。方圆数十里,群众敲锣打鼓,结队参与,场面蔚为壮观。

故事主人公以特定的着装、脸谱和造型,来表达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故事人物分为两层,上层为太子,由 1 岁左右的幼儿扮演,下层为臣子,是故事主人公,由 10 岁左右的儿童扮演,这种演出形式称 “高低桩”。

如今,“珠梅抬故事” 除了以历史题材为原型的故事外,还创作了表现现代和现实题材的新故事,如《江姐》《红色娘子军》《脱贫攻坚》等,活动主题也由祈求平安、传颂英雄事迹,向歌颂新社会的新气象转变。在表演形式上,除保留原有的传统故事外,还创作了 “桐车秋千故事”“盘旋故事”“船故事”“马故事”“蚌壳故事” 等。现在,“珠梅抬故事” 的内容和数量大大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自烹的 “文化大餐”,一次抬演活动,从 3 台故事发展到 60 台故事,演职人员从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观看人数最多时达 10 万人次。

  1. 三甲古村落集中了教育、楹联、民俗等多种元素,显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甲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除了 “珠梅抬故事” 外,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习俗。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三甲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三甲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深厚,教育文化、楹联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三甲古村落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

四、游玩注意事项

(一)交通指南

从涟源汽车站出发,依次进入交通路、人民中路、六亩塘路和三龙线,沿着三龙线行驶便可到达铜盆村,这里便是三甲古村落的所在地。交通较为便利,沿途可以欣赏到乡村的自然风光。

(二)门票信息

三甲古村落免费开放,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零成本感受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三)注意事项

  1. 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参观时请勿随意触摸和破坏。三甲古村落的古建筑承载着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先辈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这些古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变得较为脆弱,随意触摸和破坏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欣赏古建筑的独特之美,共同保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1. 古村落内没有太多商店,游客需自备食物和水。由于三甲古村落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风貌,商业设施相对较少。在游玩之前,游客最好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水,以满足游玩过程中的需求。这样可以避免因找不到商店而带来的不便,让游玩更加顺畅和愉快。

  1.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三甲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应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不随意打扰居民的生活,不破坏当地的文化传统。例如,在欣赏 “珠梅抬故事” 等民俗活动时,要遵守活动的秩序和规定,不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三甲古村落的魅力,同时也能赢得当地居民的尊重和欢迎。